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全市黨員干部學史力行,把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切實轉變成為知信行合一,在錘煉黨性上力行、在為民服務上力行、在推動發展上力行,讓廣大干部群眾見到辦實事的真章,見到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局面的實效,更好地凝聚起黨心民心,更有力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
悟思想,在錘煉黨性上力行
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我市運用聯合學、平時學、現場學、研討學“四學”模式推動全市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習,引導黨員干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堅定理想信念。各級黨委(黨組)采取現場黨課、現場警示、現場交流、現場論道、專題講座等方式,組織黨員干部到金雞“4·15”黨史學習教育點、善洲林場、司莫拉幸福佤鄉、各脫貧掛鉤村等工作現場聽、看、學、論,集中升華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各級領導干部以《學黨史 悟思想》為題,在深入學習中通過專題發言、個人自學、專題輔導、集中領學、研討交流、聯學共悟、巡聽旁聽等多種形式,集中淬煉黨性覺悟。各縣(市、區)用偉大建黨精神滋養黨性修養,切實以堅強黨性取信于民、引領群眾。龍陵縣開展“跟著電影學黨史”主題活動,組織紅色電影放映進機關、進企業、進廣場、進社區(村)、進校園,大力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施甸縣以楊善洲為榜樣,制定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奮斗精神”學習體驗活動,讓黨員干部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精神密碼,激發奮進新時代的內生動力。隆陽區把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用好紅色資源、緊扣偉大實踐,引導黨員干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昌寧縣深入學習“征糧剿匪”、修建河西水庫、“9·16”抗洪搶險等地方黨史,引導全縣黨員干部在學習黨史中堅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懷、激發斗爭精神。騰沖市把艾思奇紀念館、清水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等打造成黨史學習教育的現場觀摩教學點,通過上黨課+講故事+現場祭奠+感受留言的形式,汲取奮進力量,加強黨性修養。
辦實事,在為民服務上力行
各縣(市、區)在繼承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中,積極探索為民服務的新路徑新方法,把落腳點放在“辦實事”上,把學習成效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強大力量、生動實踐和實際成效。隆陽區聚焦群眾關切,破解“老大難”,把保山市民族中學改造為幼兒園,投資700余萬元推進易澇點改造項目,讓一件件事關群眾切身利益,長期未解決的事得到解決。昌寧縣針對枯水期黑惠江兩岸彝族群眾出行難問題,積極協調項目資金,在黑惠江上建成一座長24米、寬3.5米的鋼架便橋,把實事辦到老百姓心坎里。龍陵縣聚焦基層民生改善,在全縣新修建和改擴建田間機耕路136條、水渠溝道65條,在龍新鄉繞廊社區大山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通3路公交線,在龍新社區芹菜河搬遷點安裝路燈178盞,在5個集貿市場安裝路燈138盞,從解決一件件小事、辦實一件件實事中增進群眾對黨對政府的信任度滿意度。騰沖市用哲學思維推動實際工作,在打通群眾通行“最后一米”、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行“1+3+6”肉牛發展產業、規劃設計建設停車場、加快建設城市公園等方面為民辦好十件實事。施甸縣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衛生、養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實事進行政策解釋宣傳和困難問題的協調解決,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市直各部門堅持問題導向,立足群眾所期所盼,把黨的初心使命、為民宗旨、群眾觀念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市委機關各部門調動和組織機關干部排好班、站好崗,對“創文”責任片區實行全方位24小時巡查值守。市市場監管局將企業開辦3個環節在1.86個工作日的基礎上再壓縮,實現1個工作日內辦結。市住房公積金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了8項住房公積金服務“跨省通辦”,切實解決了職工異地辦理住房公積金業務“多地跑”“往返跑”痛點難點問題。市科技局圍繞肉牛和生豬科學養殖、疾病預防控制為主題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增強農民增收致富能力。
開新局,在推動發展上力行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廣大黨員干部聚焦重要業務工作、聚智重大問題調研、聚向保山實踐經驗、聚力全面深化改革、聚心服務決策需求,努力把學習所得轉化為實施好保山發展計劃的實際行動,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保山落地見效。
在“十四五”規劃上,形成了《保山工業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關于保山市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調研報告》《保山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思考》等一批理論成果。在紅色資源、文化旅游資源規劃、整合上,隆陽區將紅色文化、非遺文化、民俗民族融入綠水青山,打造板橋鎮北漢莊楊善洲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瓦窯鎮橫山村趙錫光將軍故居等紅色教育基地,以紅色旅游激活鄉村振興動力源。在建好美麗鄉村上,昌寧縣制定以《昌寧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1年工作要點》為總方案,以穩定就業幫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幫扶等12個方案為補充的“1+12”政策體系,依托實施產業幫扶全覆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八項工程”,全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有效銜接。在推進城市綠色發展上,施甸縣推動城市建設從縣城中心向壩區延伸,形成與保山中心城市功能互動和產業聯動,構建以施甸大河綠色景觀為主軸,東山文化長廊、西山生態長廊、南端生態城市、北端現代工業小鎮為支撐的美麗壩區生態格局。在全域發展上,騰沖市抓住全省加快世界一流“三張牌”“中國最美麗省份”“大滇西旅游環線”等發展措施,不斷豐富和拓展騰沖城市建設“干凈、宜居、特色、智慧”的美麗內涵,努力把騰沖打造成“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全力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興邊富民排頭兵、鄉村振興示范區。在推進旅游品牌化上,龍陵縣深入實施“文旅揚縣”戰略,促進核心旅游資源和主要旅游產品業態有機串聯,持續塑造“憶滇西抗戰、賞黃龍美玉、浴神湯奇水、游山水田園、品仙草石斛”的全方位旅游體驗,打響龍陵抗戰文化、黃龍玉文化、溫泉養生文化“三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