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01525502-2-/2021-1229002 | 發布機構 | 保山市人民政府 |
公開目錄 | 保政辦發 | 發布日期 | 2021-12-29 |
文號 | 保政辦發〔2021〕42號 | 主題詞 | |
瀏覽量 |
保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保山市加快建設體育強市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市直各委、辦、局:
《保山市加快建設體育強市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保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27日
(此件公開發布)
保山市加快建設體育強市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國辦發〔2019〕40號)、《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意見》(云政辦發〔2020〕47號)精神,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重點任務
(一)加強公共服務建設,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1.擴大體育用地供給。鼓勵各縣(市、區)將體育用地納入縣級國土空間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優先保障體育用地需求。將縣(市、區)體育主管部門納入相應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協調機構,實行體育設施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鼓勵社會主體申請空閑土地建設健身設施,并依法依規進行管理。(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教育體育局、財政局、住房城鄉建設局)
2.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設施。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國辦發〔2020〕36號)、《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云南省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若干措施的通知》(云政辦發〔2021〕25號)要求,引導建設群眾身邊的中小型健身場地設施,重點支持小型、多樣化的球類場地、戶外運動設施和健身步道、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冰雪運動場地、多功能運動場(健身廣場)等項目建設。對確有必要建設的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合理布局、規范審批,兼顧社區使用需求。(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房城鄉建設局)
3.健全全民健身服務網絡。構建全民健身服務網絡體系,推動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延伸到城鄉社區,形成市、縣、鄉、村四級體育社會組織網絡。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專項化健身技能培訓,每年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800名。扶持體育社會組織培訓機構、體育俱樂部的建設和發展,豐富全民健身服務機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體系,鼓勵運動員、教練員參與志愿服務,探索將符合條件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納入社會工作者序列。推進全市科學健身指導站點提質升級,科學健身深入城鄉社區,實現服務規范化、經?;?。(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委老干部局,市民政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婦聯、殘聯)
4.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按照“一州市一品牌,一縣區一特色”原則,培育群眾喜聞樂見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動(賽事),推廣普及足球、籃球、排球、圍棋、輪滑、健身氣功、廣播體操、民族健身操(舞)等科學規范、親民惠民的健身方式,促進全民健身生活化、常態化。關注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身心健康,全市全民健身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開放。市、縣兩級老齡工作部門、婦聯每年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累計不少于3次(殘聯可結合工作實際和服務群體的實際情況,適當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參與人數累計不少于2000人次。市委市直機關工委、市總工會、團市委要充分發揮保障職工健身鍛煉權益方面應有的作用,率先開展工間操活動,普及推廣第九套廣播體操和健身氣功,每年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累計不少于3次,參與人數累計不少于2000人次。(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委市直機關工委、老干部局,市民政局、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婦聯、殘聯)
5.發展民族體育。豐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空間、展示平臺和活動載體,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大眾化、精品化、市場化。關注少數民族群眾身體健康,在市運會中科學合理地設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市、縣兩級民宗部門每年舉辦體育展示和競賽活動累計不少于2次,參與人數累計不少于2000人次。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比賽,探索推廣社會化的賽事組織模式,逐步形成賽事、活動、產品等品牌支撐體系。(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民宗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民政局、文化和旅游局)
6.推進體醫融合、資源共享。樹立健康促進理念,制定科學健身活動指南,宣傳推廣科學健身方法,構建全市國民體質監測網絡與服務體系,完善保山市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和科學健身指導中心建設,積極開展全市國民體質監測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活動,定期發布體育健身活動指南和年度國民體質監測報告。常態化開展科學健身指導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實現全人群、全項目、全過程服務。(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衛生健康委)
(二)發揮高原特色優勢,全面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
7.優化項目發展布局。堅持突出重點、優化結構、放大格局,樹牢市、縣“一盤棋”的“大競技體育”工作格局。重點發展中長跑、競走、射擊等優勢項目,穩步提升足球、籃球、排球、舉重、射箭、拳擊、體操、投擲、短跨、游泳等潛優勢項目。統籌市級訓練單位、縣級少體校、項目基地學校、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后備人才培養單位進行項目布局。構建優勢集中、特色明顯、資源互補、引領社會的高原特色競技體育項目布局。(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民政局)
8.完善青少年體育訓練競賽體系。完善市、縣、學?!叭灰惑w”的青少年訓練體系(鞏固市級訓練單位青少年訓練體系,加強縣級少體校青少年訓練體系,強化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俱樂部青少年訓練體系);建立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辦好市級綜合運動會。全市每年舉辦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不少于10項次,參賽人數不少于1萬人次。規范體育競賽管理,支持單項體育協會等社會力量舉辦社會性體育賽事。提升重大體育賽事備戰參賽水平,積極向省集訓隊輸送人才,服務保障省內外運動隊伍來保山訓練比賽。(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民宗局)
(三)深化體育教育融合,夯實體育建設基礎
9.完善體教融合體制機制。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有關要求,推進體育教育思想、目標、資源、措施等深度融合。強化政府對青少年體育的公共服務職能,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領域。促進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規范發展。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活動,推動運動項目普及和運動技術水平提升。(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民政局、市場監管局)
10.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加強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師資建設,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師資激勵機制,開展“陽光體育、健康成長”青少年陽光體育活動,保障中小學生每天校內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義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讓學生掌握1—2項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和體育愛好。鼓勵各級各類學校以足球、籃球、排球等基礎大項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為重點,組織開展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活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團市委、市婦聯)
11.培養體育后備人才。深化體校改革,暢通體育人才成長渠道。加強教練員隊伍和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建設,提高青少年體育訓練水平。探索學校體育與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聯動發展的青少年體育培育模式,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不同層次的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出臺《保山市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和就業優待政策實施方案》,進一步暢通運動員成長通道,推動全市競技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民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場監管局)
(四)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12.堅持特色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發展思路,申辦、承辦、引進一批市場前景廣、知名度高、影響力強的國際國內頂級體育賽事。擴大永子圍棋大師賽和騰沖馬拉松等精品賽事影響力,著力打造輪滑、攀巖、武術、象棋等一批內涵豐富、可持續運作的體育精品賽事。鼓勵支持各縣(市、區)、體育協會(俱樂部)和社會力量主辦、承辦各類高水平競技體育賽事和形式多樣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發揮產品特色和品牌優勢,將健身休閑、競賽表演、高原基地服務、戶外運動打造成保山體育新業態。(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公安局、民政局、財政局、文化和旅游局、市場監管局)
13.深入推進“體育+”融合發展。依托保山獨特氣候和海拔優勢,培育以永子品牌為核心的體育產業經濟圈;利用保山豐富的戶外運動資源和溫潤的氣候條件,打造高原體育訓練與康復基地品牌,助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集體育賽事、體育消費、體育旅游、體育服務、全民健身為一體的保山高原特色體育產業綜合體,推進體育產業市場化發展。(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科技局、民宗局、民政局、財政局、文化和旅游局、市場監管局)
14.促進體育消費。落實體育消費政策,促進體育公共服務標準和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工作機制,合規運用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支持引導群眾健身消費。發展時尚體育消費,培育競賽觀賞消費,持續推動體育用品等重點領域消費。(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財政局、文化和旅游局、市場監管局)
15.加強體育市場監管。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完善法律法規及政策規范、行業自律、公眾和輿論監督有機結合的體育市場監管體系。(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委、教育體育局、財政局)
(五)擴大體育文化影響力,促進體育交流合作
16.弘揚優秀體育文化。發揮好體育在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積極作用,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講好祖國至上、拼搏奉獻的體育故事,樹立德才兼備、身心健康的體育價值觀。重視抓好永子圍棋、少數民族武術、射弩、陀螺、民族健身操、健身氣功等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利用、傳承和推廣。鼓勵各級各類媒體增加或開辟體育節目、專欄,宣傳普及健身知識。(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新聞辦、民宗局、財政局、文化和旅游局)
17.加強體育文化交流。積極搭建各類體育交流平臺,加強對外體育交往,引導、支持和鼓勵體育類組織、體育明星、大眾媒體、體育企業等在體育對外交往中發揮作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和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要求,發揮保山地緣區位優勢,積極與周邊國家開展人文體育交流活動。運用教育、文化和旅游等交流平臺,推動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國際化發展,提升國際影響力。(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新聞辦,市文化和旅游局、外辦)
18.打造體育項目國際品牌。持續擴大中國圍棋大師賽、騰沖馬拉松等品牌賽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一帶一路·七彩云南”系列品牌賽事規模和品質,增強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體育賽事輻射力。(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配合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文化和旅游局、外辦)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大體育”格局,全面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協調聯動,構建體育人才培養引進、選拔任用、調配交流、激勵保障等長效措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落實國務院關于體育工作的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工作要求,強化政策宣傳,推進政策落地,實現政策疊加效應。完善公共財政體育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體育事業。加大政府性基金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和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的力度。
(三)營造良好氛圍。利用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體育強市建設的先進典型和工作成效,營造全市關心、支持、參與體育強市建設的良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主辦:保山市人民政府 承辦:保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同仁街26號 網站地圖
滇ICP備12002983號 滇公網安備 53050202000020號 網站標識碼:5305000006 政務熱線:0875-12345